苏州缂丝
年轮流转,薪火相传
变化的世界总有些不变的信仰
喜欢可以使用的器物
在日夜的接触过程中,它们于我们变得越来越亲近
尤其是通过人手制作的器物
还拥有着一些内在的、从工匠手心传来的温度
造物主在创造人类的时候,定是用双手一寸寸完成的
所以,我们才如此温暖
用心而作,通过人心传递到人手
然后通过手来完成一个器物
以手造物,是对造物信仰最温暖的传承
捌
一寸缂丝一寸金
缂丝,在大汉天朝诞生
经历过隋唐战火,看过大唐盛世
最后在南宋时期北方人的马蹄下迁都临安(今杭州)
就这样,来到了江南
从此,再没离开
“承空观之,如雕镂之象”,因此得名“缂(刻)丝
宋庄季裕《鸡肋篇》载:缂丝“不用大机,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,随所欲作花草、禽兽状。以小梭织纬时,先留其处,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,合以成文,若不相连,承空视之,如雕镂之象”。
由于缂丝制作工艺独特,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法,变换数千次梭子,故使作品显得特别贵重。
/
织
中
之
圣
/
每一幅缂丝作品是由少则上万根,多则几百万根细如牛毛,不同颜色的丝线,用纯手工的方式织造而成。
缂丝制作工艺极奇复杂,也正由于缂丝属于织锦工艺品,以至于它的强度要比任何刺绣高。
自元代起,缂丝率先使用金彩,开始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。
到明代,缂丝就作为宫廷艺术制作皇帝龙袍,当时,苏州缂丝已成规模,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,名工朱良栋缂制的《瑶池献寿图》(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轮廓清晰,尤为冠绝。
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,明代除北京和苏州,其余地区皆未发现缂丝。
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,素以制作精良、古朴典雅、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,被誉为“织中之圣”。
同时由于经得起摸、擦、揉、搓、洗,它又获得“千年不坏艺术织品”之誉称。
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,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,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,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。
2006年,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